DF20130829-372.pdf
Media
extracted text (Extract Text) |
雲林縣古坑鄉崁腳村
一、災區基本資料 災害案件編號 災區行政區域 溪流名稱 所屬流域 土石流潛勢溪流 102 年康芮颱風-雲林古坑-001 雲林縣古坑鄉崁腳村 北港溪流域 -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 -mm 受災地點 地標:台 3 線 264K+500 參考雨量站 大埔(C0K300) GPS TWD97 X:202375 Y:2611167 坐標 土石流警戒發布時間 無警戒發布 土石流警戒解除時間 無警戒發布 災害發生時間 102 年 8 月 29 日 06 時 00 分 現勘日期 102 年 9 月 4 日 災害類型 洪水、崩塌(沖蝕) 民宅建物 保 全 公有建物 對 公共設施 象 農林用地 一般民宅:約 7 戶 歷史災害 無歷史災害 無 道路:台 3 線 無 二、災區地理位置 大埔雨量站 災害位置 古坑鄉 災害位置(TWD97) X:202375 Y:2611167 崩塌地概繪範圍 往南昌 a 洪水漫流方向 土石堆積淤埋 洪水挾帶土砂流入村莊 b c 台3線 水砂漫流堆積概略範圍 d 水砂漫流聯外道路 聯外道路 往中山路 相片來源: Google earth 註 1:坐標採 TWD97。 註 2:遙測影像拍攝日期為 2005 年 02 月 17 日。 三、災區環境資料 地文 地(形 因)子 崩塌地行政區域 地質 條件 雲林縣古坑鄉崁腳村 坡向 N130ºW 坡頂高程 EL.130 坡址高程 EL.114 坡度 60~65 度 土地權屬 山坡地 100% 區域地質 沖積層 地質構造 礫石、砂及黏土(南方 2 公里梅山斷層通過,平移斷層) 水 年 月 1 2 3 4 5 文 6 概 況 7 8 9 10 11 12 年雨量 雨量 白(冷雨量站 2002 28.0 0 9 2 279 307 526 247 200 2 6 60 1666 2003 24 22 28 92 52 334 300 339 150 14 4 0 1359 2004 4 16 62 94 195 49 866 688 263 12 1 96 2346 2005 12 159 195 47 412 692 686 435 122 40 8 10 2818 2006 20 148 260 812 560 390 213 2 101 44 2656 2007 99 26 18 120 268 438 294 788 415 231 36 0 2733 2008 48 28 24 52 183 382 * 294 676 74 56 13 1830 2009 0 16 108 134 28 * 284 858 206 46 21 20 1721 2010 30 86 20 126 74 314 546 540 424 53 40 39 2292 2011 40 24 35 6 266 439 320 290 133 31 182 29 1795 2012 49 76 45.5 209.5 258 521 345.5 763 258 0.5 169 63.5 2758.5 平均 32 42 207 429 512 278 46 4 102 59 94 註:(*)統計資料不完整、(-)無降水、(X)儀器故障 ) 單位:毫米 大埔雨量站 測站編號 C0K300 X:209736 Y:2615353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TWD97) 473 57 34 2180 四、即時現勘調查 疏散時間- 疏散避難情況 疏散人數:10 人 本次疏散避難何處: 自行依親疏散 原先規劃避難處所:- 1. 災情描述:受康芮颱風外圍環流及西南氣流影響,雲林縣降下 豪雨,台 3 線 264K+500 旁上邊坡崩塌,崩落土石堆積於路面, 大雨形成洪水逕流挾帶土砂沖入崁腳村造成洪水災害。 災損類型與災 情描述 2. 災害規模:崩塌坡面長約 15 公尺,寬約 20 公尺,深度約 10 公 尺,土砂量約 2000 立方公尺,土砂堆積面積約 0.1 公頃,洪水 漫流聯外道路約 90 公尺。 3. 災損統計:約 7 棟建築物遭土砂沖入,約 60 戶受洪水影響受災, 多部機車泡水無人員傷亡,並造成台 3 線 264K 雙向交通中斷 約 250 公尺。 災損統人命/房 死亡 計 舍/道路 毀損統計 0 人 失蹤 0 人 受傷 道路 0 人 房屋 受損 共 7 棟 毀損 250m 既有工程設施 排水溝渠淤埋。 損壞情形 即時處置情況 古坑鄉公所辦理緊急清理工程。 崩塌地臨時編號 雲林古坑-001 GPS TWD97 坐標 X:202375 Y:2611167 崩塌區位 道路邊坡崩塌 邊坡類型 階地崖 斜面坡度 60~65 度 崩塌類型 山崩 崩塌地主要岩性 沖積層,主要為礫石、砂 位態 崩塌規模 長度 15m 寬度 20m 崩塌深 10m 崩塌面積 200m2 殘土狀況 長度 10m 寬度 30m 深度 3m 殘土量 900m3 災區坡面位於台糖土地內,經人為開發利用,坡面植生多為雜木林等。坡面 崩塌處已呈裸露陡峭岩層面,周圍多危木。 災區 植被 情況 現 況 相 崩塌地概繪範圍 往南昌 片 (1/3) 方位角 30 度 a X:202355 Y:2611287 a 土石堆積淤埋 洪水漫流方向 洪水挾帶土砂流入村莊 b 台3線 c 崩塌地 水砂漫流堆積概略範圍 長約15公尺 寬約20公尺 d 水砂漫流聯外道路 聯外道路 台3線 往南昌 往中山路 往中山路 相片來源: Google earth 台 3 線上邊坡崩塌 影像來源: 居民提供照片 c-1 洪水漫流方向 c X:202368 Y:2611178 102.09.04 影像來源: 居民提供照片 X:202368 Y:2611218 往南昌 台3線 洪水漫流方向 往中山路 台 3 線洪水夾帶土砂堆積道路 a-1 102.08.29 台 3 線崩塌土砂沖蝕越過護欄流入 村莊 102.08.29 影像來源: 居民提供照片 崩塌地 X:202355 Y:2611287 往南昌 台3線 洪水漫流方向 台 3 線上邊坡崩塌土石堆積淤埋 往中山路 102.08.29 現 況 相 崩塌地概繪範圍 往南昌 片 (2/3) 影像來源: 居民提供照片 d a 土石堆積淤埋 洪水漫流方向 洪水挾帶土砂流入村莊 b c 台3線 聯外道路 水砂漫流堆積概略範圍 洪水入侵崁腳村 102.08.29 影像來源: 居民提供照片 d-1 d 水砂漫流聯外道路 聯外道路 往中山路 相片來源: Google earth 影像來源: 居民提供照片 b X:202392 Y:2611205 機車遭水砂淹沒 102.08.29 影像來源: 居民提供照片 d-2 往南昌 土石堆積淤埋 X:202338 Y:2611112 台3線 洪水漫流方向 往中山路 省道台 3 線路面及周遭排水設施遭土石堆積淤埋 102.08.29 崁腳村低窪處積水嚴重 102.08.29 方位角 210 度 c X:202368 Y:2611218 道路護欄 土石堆積淤埋 洪水漫流方向 洪水挾帶土砂流入村莊情形 102.09.04 現 況 相 (3/3) 方位角 10 度 d-3 崩塌地概繪範圍 往南昌 片 X:202328 Y:2611194 a 土石堆積淤埋 洪水漫流方向 洪水挾帶土砂流入村莊 b c 台3線 洪水深度 水砂漫流堆積概略範圍 約80公分 d 水砂漫流聯外道路 相片來源: Google earth d-4 聯外道路 往中山路 淹水深度約 80 公分 影像來源: 居民提供照片 b-1 d-5 102.08.29 方位角 60 度 土石堆積厚度約 2 公尺 b-2 X:202323 Y:2611137 堆積泥沙已由鄉公所協助清除 102.09.04 方位角 180 X:202368 Y:2611218 X:202323 Y:2611137 洪水退去後泥沙堆積路口 102.09.04 102.09.04 方位角 10 度 X:202339 Y:2611085 排水設施已由國軍清淤 102.09.04 五、降雨量分析 降 雨 組 體 圖 降 雨 參 數 8/29 06 時崩塌災害發生 ( R=243.6mm、I=28.5mm/h ) 參考雨量站:雲林縣古坑鄉大埔雨量站(測站編號:C0K300)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mm 本次降雨開始時間 8 月 29 日 03 時 本次降雨結束時間 8 月 29 日 23 時 本次降雨延時 20 hrs 本次降雨累積雨量 371 mm 本次降雨平均降雨強度 18.55 mm/hr 本次降雨最大降雨強度 89.5 mm/hr 災害發生時刻降雨強度 28.5 mm/hr 災害發生時刻有效累積雨量 243.6 mm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應變系統」網頁 六、災害發生原因分析與二次災害可能性 降雨條件:本次降雨延時達 20 小時,累積雨量達 371mm, 最大降雨強度為 89.5mm,顯示雨量在短時間內集中降下 的趨勢,屬於高密集度降雨。 地質條件:本區地質屬沖積層,以礫石、砂、黏土為主 要組成,結構鬆散。 土地利用:崩塌坡地屬台糖土地,坡腳主要為道路台 3 災 害 發 生 原 因 線貫穿而過,上方階地經人為開發,植被多屬草本植物。 分析 綜合探討:現況調查崩塌地上方多屬草本植被,無排水 設施,降雨易匯流造成沖蝕。綜合災區環境的鬆散地質 及排水條件,受本次降雨影響誘發,使土石順陡峭坡面 崩落堆積台 3 線,並由洪水挾帶沖入村莊,造成民宅房 舍受災。 崩塌坡面:崩塌地已裸露,若遭遇颱風、地震、豪雨等情 形,坡面崩塌仍可能再次因雨水沖蝕或地震外力影響擴 大,具二次造成土砂災害潛勢。 二次災害可能性 |